引起我国近年来稻螟暴发成灾的主要因素今后不仅将会继续存在,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因此,预计,未来10年左右,我国二化螟和三化螟将持续暴发,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将使稻螟减灾控害任务更加繁重。已有不少作者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我国稻螟减灾控害的对策。我们拟从目标、时效、体系、任务4个方面来进行讨论。我国稻螟减灾控害的对策目标是应急减灾、持续控害,时效为未来10年。以下着重谈对策的体系和任务。
害虫减灾控害体系通常包括社会组织和配套技术两大组分,反映/人0与/物0的结合,体现一个地区减灾控害的社会整体力量。社会组织由决策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决策人员来自政府,技术依托单位和支持部门(商业、银行、警察、其他企业等)的负责人。技术人员则为研究、推广、监测和田间操作人员。应该指出,政府发挥治虫职能,自古有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5管子#度地篇6就将虫与水、旱等并列为五大自然灾害,并将除五害提到善于治国的首要任务的高度。未来我国螟灾的形成和影响更具社会性和国际性,预防和减灾控害工作更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和支持。
与社会组织平行的配套技术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虫情测报、经济评价和减灾手段。在未来稻螟测报中,要注意尺度的作用,打破目前的小尺度局限。从大的时间、空间、顺序和层次尺度上把握螟灾动向,及时作出预警。注意研究害虫与作物的新关系,例如卵的分布、孵化与钻蛀行为的可能改变。改进调查和预测的内容和方法,应用性信息素诱蛾监测种群动态。我国迄今减轻虫灾的社会效益评价工作比较薄弱,仅限于产量损失和防治的经济阈值,今后应加强评估虫灾的生态损失和社会损失(包括人员中毒)。测报时报忧也报喜,比如全局加重局部减轻,以及长期上升短期下降等。
减灾手段,首先应强调防灾手段,注重各种手段的整体效能。采用手段的一般次序是首先要充分发挥自然因素(气象、天敌等)对稻螟的控制作用;其次是改造稻田环境,使其有利于作物和天敌而不利于害虫;第三是运用抗虫耐害品种;第四是调整播种或移栽期,错开受害敏感阶段(栽培避螟);第五是合理用水用肥,培育健株,抑制稻螟;第六是保护培育天敌;第七是用性信息素诱杀害虫;第八是应用Bt等生物杀虫剂,最后酌情施用高效、经济、低毒、低残留化学杀虫剂(目前如锐劲特等),并改进施药方法。一般地,并不需要将以上8种手段同时一并囊括,而需因地、因时制宜,选择其中若干种,以求安全、简单、经济、高效。选用化学农药时,不能一味追求/特效药0,以防品种单一,加快其抗药性的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二化螟和三化螟性信息素的试验与示范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已经弄清诱芯的剂量、配比及载体和诱捕器的类型、大小、颜色、高度及密度等对诱蛾量的影响。用于成虫动态监测,效果良好,完全可以代替测报灯。用于防治、诱杀和迷向的效果一般均可达到60%~80%.因此应当加大投入,试验示范,逐步推广,尤其在虫害比较单一和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地区。
关于减灾控害任务,涉及较广,这里仅讨论各级机构的几项迫切任务。中央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法规(比如植物保护法或减轻生物灾害法),组织全国性协作攻关,恢复和加强建设乡村农技植保网络,从政策上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省、市级政府的任务重在法规细化和资金支持;县级主要任务是组织减灾控害的统一行动,落实乡村网络建设,培育技术力量,更新设备器材,监管物资市场;乡、村两级着重解决人员配备,实施统一行动,防止出现工作死角。
尽快实现土地使用权相对集中,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扩大种植户的水稻面积。这既是减轻我国稻螟灾害的对策,又是减灾的有效手段和各级机构的重要任务。农业产业化,包括治虫专业化,可大大提高减灾控害的技术水平和效益。规模经营,可以大大减少/插花田0、桥梁田,便于降低虫口密度,更便于统一防治、生态防治。有一定的经营规模,比如每户2~3hm2或以上,知识青年就可以安心种稻而不必进城打工。据作者调查,如能掌握较先进的治虫等种植技术,一般可以增收1,500元P(hm2#a)左右。一个知识青年,如能管理2~3 hm2水稻,即可增收3,000~4,500元Pa,其收入与打工的净收入相差不大,且不离家,这样他就能安心种稻,接受技术培训,学以致用。否则,如果继续目前这样的局面,仅能经营0.2~0.4hm2土地,增收才几百元Pa,那他就很可能要想离开种植业。我们认为,这正是目前我国农民田间学校走不出/热在上头、冷在下头、死在田头0的/怪圈0 的根本原因。
推荐仪器: 叶面积测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