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的测报目前仍是通过灯诱,校正发育进度调查的推算结果,指导大田防治。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测报灯受周围灯光影响逐渐明显,又因电压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测报的准确性。针对存在的问题,从1997年开始,我们对二化螟性诱剂测报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 研究方法
1.1 诱盆制作
用市售彩塑盆,口径25~27 cm,制成诱杀水盆。性诱剂诱芯由中国科学院动物所提供,用铁丝固定在盆中央,距水面2 cm.盆上部四周钻孔若干,用于界定盆中水面高度和在雨天排水。水中加适量洗衣粉。
1.2 测报方法
诱盆设在距测报灯400 m外处,周围无光照。用竹子制成支架,插于田间,盆面高出田面60 cm.1997年诱越冬代,设置3个诱盆,三角形排列,盆间距约。0 m998年诱全年3个世代,设置2个诱盆,盆间距约。0 m,增加。次重复,重复间的盆间距约20 m.另外增加郎溪试验站,设置。个诱盆,诱全年3个世代。每月更换性诱剂诱芯。次。每天检虫记数,并补充水面至界定高度。两个试验点的测报灯均为200 W白炽灯。在秧田定点、定期调查卵块密度,比较性诱剂和灯诱发生期的吻合程度。
2 结果分析
2.1 诱芯有效期
1997年诱测试验,于5月7日置盆的诱芯5月23日更换。用更换下的诱芯重新置盆,继续至终见期6月9日,同时以新启用的诱芯置盆作比较。5月23日至6月9日共。8 d,5月7日启用的诱芯共诱蛾7.头,5月23日启用的诱芯共诱蛾68头,差别不大,说明诱芯在田间露天情况下,有效期不少于34 d.
2.2 诱蛾量一定的诱蛾数量是反映发生量、分析发生期的基本条件。
两年两地的诱测结果表明,性诱剂诱蛾量明显高于测报灯诱蛾量(表。)998年。个和2个诱盆的诱蛾量分别是测报灯的7~8倍。广德点。997年3个诱盆的诱蛾量为570头,比测报灯诱蛾545头仅多25头,其原因是性诱剂诱盆是5月6日设置,测报灯4月20日开灯诱蛾,少诱蛾。6 d.
由于性诱剂诱盆所诱杀的全是雄蛾,导致测报灯所诱蛾的性比产生较大幅度的波动。以越冬代为例,.997年性诱剂投放前的。6 d,灯诱蛾的雌雄比为…B.,性诱剂投放后至全代结束,灯诱蛾的雌雄比为5B…998年广德点全代灯诱蛾的雌雄比为3B.,郎溪点的全代灯诱蛾雌雄比为5B
2.3 发生期
2.3.1. 全代成虫发生期
测报灯和性诱剂诱到3个世代的成虫始见期相近,特别是越冬代始见期基本一致,全代成虫发生期相差6~7 d;第2代始见期相差3~4 d,全代成虫发生期相差2~3 d.在皖南稻区,二化螟属。代主害兼3代多发型。上述结果说明用性诱剂进行二化螟测报是可行的(表1.)。
2.3.2 理论盛发期
理论盛发期是以全代蛾量计算出标准值,以逐日诱蛾量累计至此值的日期为标准。田间幼虫数量、发育进度和诱杀的数量决定盛发期的早迟,因此,除了气候条件的影响,第。代成虫受防治影响最大,第2代成虫受防治和转化率的双重影响,唯有越冬代成虫基本不受影响,其诱测结果的比较更能说明问题。广德点。998年逐日累计蛾量所反映的盛发期,性诱剂比测报灯早2~3 d.
2.3.3 突增日及当日蛾量
从越冬代蛾峰比较,性诱剂诱测的前峰比测报灯早2~4 d,主峰期吻合,峰比测报灯推迟2 d.性诱剂比测报灯一般多。个峰次。
2.3.4 实际发生期
从定点卵块调查的结果看,以测报灯和性诱剂的蛾量突增日,预测成虫盛发期,更接近实际发生情况。两年的越冬代预测结果表明,性诱剂优于测报灯。目前常规测报也是以诱测蛾量的突增日作为盛发期,发布病虫情报,指导大田防治(表4)。
3 讨论
二化螟性诱剂用于测报,以蛾量突增日为依据,其预报的结果比测报灯诱测结果更接近实际,而且不受灯光干扰和电压不足的影响,诱盆制作的成低,可以直接用于测报。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用于测报的诱盆数,以4盆的诱测结果与实际发生的吻合程度最高,其次是3盆。2盆的诱测结果,与测报灯相近,一般第。个蛾峰比测报灯早2~4 d,末峰比测报灯迟,主峰比测报灯多。1个峰次。
由于性诱剂诱蛾数量多,进入盛发期后,难以确定典型的突增日。在实际预测预报工作中,可以据连续蛾量的消长情况,适当合并突增日,作为峰期时段考虑,指导大田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