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诱集的虫量动态是从田间大样本中诱得的。在正常气候条件下,能直接反映田间发蛾的实际情况。用灯光作害虫测报及虫情验证,已有多年的历史。也将这个原理利用在了病虫测报灯的研发和生产中,但在实践中发现,有些害虫在有些代次中灯下不现峰,有时虽现峰,但有4推迟现象,起不到虫情验证、预报和指导大田用药的作用。Dufar和Mikkola研究证明,昆虫对单色光的趋光峰值分别出现在365nm、450nm和525nm处山。由此说明,昆虫对波长的敏感度不尽一致,对光谱反应带也较宽。根据这一特点,刘立春研制的单管黑白双光诱虫灯(下称双波1号灯)具有长短两列光波,诱虫量明显高于黑光灯,且虫峰明显。但双波1号灯在生产工艺较为繁琐,正品率低。为此,又研制了双波2号灯。关于它在田间的诱虫对比试验,已作了较详细的报道,但对它们在害虫测报中的应用,除涉及到少数棉虫外,其它涉及较少。现将有关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诱虫灯及性引诱剂试验使用4种灯。
(1)黑光灯:20w,波长365nm,华东电子管厂产。(2)双波1号灯:20w,发光时一段发出蓝紫光,另一段发出白光,波长分别为350nm及585nm,华东电子管厂产。(3)双波2号灯:20w,将不同荧光粉按不同比例混合发出混合波,波长分别为364nm和542nm,华东电子管厂产。(4)白炽灯:200w,市售。
性引诱剂为二化螟性引诱剂诱芯,每盆1个橡皮诱芯,3个盆为l组。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提供。
表1不同灯型铜绿丽金龟回收率
2.不同灯距的诱虫量为了解昆虫对不同灯距的上灯量及不同灯型对害虫的引诱范围,选择铜绿丽金龟作标记释放。在铜绿丽金龟盛援的6~7月间,将不同灯距释放的虫,用不同颜料单用或组合涂在后翅内的腹背上,双波1号灯和黑光灯释放的时间相距10天。
表2不同灯型四代棉铃虫历年蛾峰日及蛾量
3.主要害虫的高峰斯在同一观察区设20w相同功率的双波1号灯及黑光灯各l盏,灯距200m,定期将两灯互换位置。从5月初设灯,10月底结束,分别记载主要害虫数量。集虫箱中的药瓶与灯同步。每天早关晚开。每5天换1次敌敌畏。
表3不同灯型历年玉米螟稗峰日及蛾量
4.几种测报办法的验证1990年在不同观察区,1991年在同一观察区,分别设双波2号灯、黑光灯和200w白炽灯各l盏,前者灯距500m,7月12日到8月20日亮灯39天;后者灯距50~300m,6月10日亮灯到8月下旬,共80天。每天记载主要稻虫数量。同时在。田间设二化螟性引诱剂盆和纵卷叶螟田间赶蛾,稻飞虱田间调查,观察成虫消长。
表4不同灯距纵卷叶螟历年蛾峰日及蛾量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灯距害虫回收率比较结果表明,铜绿丽金龟不同灯距的总回收率双波1号灯达4.13务,是黑光灯0.96多的4.3倍。在50m、150m和200m的3种灯距中的回收率,双波l号灯均高于黑光灯(表1)。从而说明,双波l号灯的诱虫距离比黑光灯远,对害虫的引诱力也相应增强。
图1稻纵卷叶螟成虫消长图
2.主要害虫高峰日反映率比较结果表明,双波l号灯下比黑光灯下主要粮棉害虫的高峰日都为之明显。南方棉区主要发生的4代棉铃虫高峰日,双波l号灯反映率为100务,而黑光灯只有55.56%(表2);1~3代玉米螟前者反映率为96.26%,后者为77.78%(表3);2~4代纵卷叶螟前者反映率为80.85肠,后者只有55.13%(表4)。以纵卷叶螟为例,1976~1984年田间人工赶峨出现的峰次共47个,其中蛾峰与卵峰正常相对应的有23次,在卵峰后出现的峰8次,蛾峰后无卵峰的16次。双波1号灯下出现的峰次38个,其中蛾峰与卵峰相对应的16次,为田间卵峰的反映率42.10外,卵后峰3次,蛾峰后无卵峰19次;黑光灯下出现的峰次27个,其中蛾卵峰相对应的10次,反映率38.46舞,卵后峰8个,蛾峰后无卵峰9次。
图2二化螟成虫消长图
3.在害虫侧报中的应用比较结果表明,不论在同一观察区还是不同观察区,双波2号灯对几种稻虫的敏感程度都明显比黑光灯强。
(1)纵卷叶螟:1990年三代纵卷叶螟田间逐日赶蛾表明,全县各地多点观察发蛾高峰期出现在8月2~13日,双波2号灯蛾峰分别于8月3日和13日,出现两次主峰,而黑光灯于8月12日才出现主峰(见图1)。1991年双波2号灯下二代纵卷叶螟迁人峰为6月29日,当日蛾量16头,同时在白炽灯下也出现峨峰,蛾量10头,田间赶娥未见峨峰,卵孵峰在7月7日,而黑光灯未有反映,直至8月2日才见峨峰。
表5不同观测方法一、二代揭飞虱峰日及虫量
故黑光灯下比实际发生偏迟。二峰出现在7月10日,当日蛾量45头,黑光灯为16头,而田间赶蛾峰日分别为7月10日和17日,卵高峰为7月12日。三代蛾峰双波2号灯下为7月31日,当日蛾量26头,黑光灯为7月26日,蛾量为20头,而田间赶蛾峰日为8月2日,每亩蛾量1060头。从实际情况看,欢波2号灯下二代蛾峰日与田间卵峰日相对应,三代蛾峰日与田间实际发生也接近。
(2)二化螟:1990年二代二化螟性引诱剂诱蛾消长表明,8月5日为蛾峰,与7月31日田间发育进度调查结果的预测相符。双波2号灯下分别出现在另月4日和7日两次高峰,基本反映了田间实际虫情。而黑光灯直至8月12日才出现蛾峰,明显有推迟现象(见图2)。1991年一代二化螟一峰,双波2号灯及黑光灯蛾峰都出现在6月13日,蛾量分别为130头及186头,而性引诱剂盆中在6月10日出现,单盆57头;第二峰黑光灯出现在6月26日,而双波2号灯下与性引诱剂盆一致,·都出现在6月23日。二代二化螟峰日,两灯与性引诱剂盆一致,都出现在8月10日。
表6不同灯型下,6~8月白背飞虱峰日及虫量
(3)褐稻虱:1991年一代褐稻虱迁人峰为7月l日,双波2号灯与田间发生一致。黑光灯与白炽灯为6月30日。第2峰3灯都出现在7月16日,均比田间早1天发生(表5),二代田间为7月29日,双波2号灯为7月27日,而白炽灯与黑光灯分别于7月25日及26日出现峰(图3)由此可见,双波2号灯诱集一、二代褐稻虱成虫,高峰明显,与田间实际发生吻合或接近。
(4)白背飞虱:1991年白背飞虱为6月13~14日,双波2号灯下有明显虫峰,虫量34~44头。黑光灯下有峰但不明显,虫量仅6~12头,而标准光源白炽灯没有反映。到6月29~30日双波2号灯下出现第二个峰时,白炽灯才现峰,而黑光灯下无反映。直到7月16日及27日,3灯才同时出现虫峰,虫量以双波2号灯最高,到8月1~2日及8月下旬,3灯也同时现峰,但前者虫量以白炽灯最高,双波2号灯次之,黑光灯最少;后者黑光灯虫量最高,白炽灯其次,双波2号灯最少(表6)。
三、讨论
多年来,黑光灯在我国农作物害虫测报与指导防治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限于波长的特点,即波长愈短在空气中随距离增大而衰减愈快。因此,诱虫距离较小,范围不大,灯下往往有时不现峰或出现明显推迟现象,有时不能确切反映田间虫情。双光源灯、双波1号灯及2号灯的问世克服了上述缺陷。对所研制的不同双波诱虫灯的诱虫效果作了较详细的报道。1985年又对其诱虫原理进行了推理分析。因双波灯中的长光波照射的距离远,所以诱虫距离理应超过黑光灯。试验中双波灯比黑光灯诱虫量高是证明推理的一部分,不同灯距铜绿丽金龟标记释放回收率高又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很明显双波灯对害虫的引诱力及有效跪离都比黑光灯高。
多年的田间应用证明,双波灯不仅诱虫量高,杀伤天敌少,而且峰次明显,田间虫情反映率高,峰次的出现基本与田间卵峰相对应。这就大大提高了虫情验证的准确性。特别通过近两年观察,双波2号灯对迁飞性害虫纵卷叶螟、白背飞虱和褐稻虱的一代迁人峰,反映更为明显,而又比较稳定,所以作为害虫发生期预报和验证的工具,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可以在粮棉及其它害虫的测报中进行应用。